105.9.1 晚上一同來體驗潮間帶及抓章魚
2016-08-31 17:39:30
2016莒光海洋觀光年特別籌備了潮間帶及抓章魚體驗是不是很有趣阿~想當初小編我還是幼兒時超怕這些潮間帶生物的但長大後才發現他們是如此繽紛有趣及堅強~所以要體驗潮間帶生物前得先做功課~小編~已在網路查詢了解濱海生物~來一起聊解吧~您會發現濱海生物所展現出的堅韌生命力是如此強大~
潮間帶濱海生物
 前言  

朵朵浪花,總是讓人駐足讚嘆。欣賞之餘,您有沒有想過,在這波波浪潮下的海濱,棲息著繽紛多樣的海濱生物。 在自然純樸的馬祖海濱,只要在退潮時來到海濱,彎下腰來,發揮您的觀察力,您就有機會探訪各式各樣的海濱生物。 走入海中,感受一下波浪在腿上的沖擊,碎石細沙在腳邊的滾動;體驗一下毫無遮蔽的日光照射,陣陣襲面的海風吹拂。您將會驚訝於這些海濱生物展現出來的堅韌生命力。

海濱動物的棲地

馬祖列島大部分的島嶼是屬於典型的花崗岩錐狀島嶼,地勢起伏極大而且陡峭。海岸邊多形成崩崖、險礁、海蝕洞、海蝕門等地形。而崩解的花崗岩塊,加上來自閩江的泥沙,在灣澳、谷地堆積形成礫石灘、卵石灘、沙灘等各式各樣之海灘,因此這裡的海濱地形十分多樣化。

所以馬祖附近的島嶼像東 西莒島的海濱動物種類與福建省一帶相似,而且因為位於溫熱帶交界,有幾種台灣少見的溫帶種類,如:短玉黍螺、扭鐘螺、日本蜑螺、紫孔雀蛤、中華長文蛤等。看看你是否有緣與牠們一見!

海濱動物的棲地

尋訪的最佳時機

漲、退潮的這段海濱區域稱為潮間帶,每天被海水淹沒或者暴露在空氣中交替兩次。由於水位的高低,乾濕情況明顯不同,所以潮間帶可以劃分成高潮帶、中潮帶和低潮帶。在不同的高低潮帶會有不同的生物適應生存。

在大潮(農曆初一、十五)前後三、四天的低潮時刻,海濱潮間帶露出的範圍最大,所以最低潮的前後兩個小時正是探訪海濱生物的好時機。

整裝出發

想要探訪本領高強的海濱動物,你也要有相當的裝備才行! 因為岩壁、礫灘環境地形較為濕滑、崎嶇,所以要穿防滑的鞋子,並穿長袖衣褲、手套,以防止擦傷。記得要戴上帽子以遮陽防風,有時也要停下來休息一下、喝點水,因為在風吹日曬下,你不知不覺已經散失很多水分了! 另外,就是請你帶著一顆友善而好奇的心,睜大你的眼睛,發揮你的想像力,到生機盎然的馬祖海濱探尋吧!

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海濱生態系

東 西莒島的海濱有閩江以及大陸沿岸流帶來的豐富營養鹽和有機顆粒,所以浮游植物和藻類生長旺盛,供養了以浮游植物為食的浮游動物,濾食浮游生物和懸浮有機顆粒的海綿、海鞘、貝類、多毛類、藤壺、龜爪,以及吃食藻類及沉積有機顆粒的螺類、蟹類等數量眾多的動物。而肉食性的海葵、螺類、章魚、多毛類也是生態系中少不了的成員,魚類和鳥類更被吸引到熱鬧的海濱來大快朵頤。 另一方面,因為動物取食水中、沙礫中的有機顆粒,所以水質清澈,讓浮游植物和藻類能在充分的陽光照射下持續生長。 海濱動物的下一代通常會在大海中漂泊,是浮游動物的一份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得要經過被動物捕食的考驗,之後才能定居下來,開始浪潮中的海濱生活。 「牽一髮而動全身」,海濱生態系的成員都是每個環節的小螺絲釘。只有在健康的海濱環境中,這些生物才能相互依存,生生不息。而且這些生物還有淨化海水水質、穩定海濱環境等的功能,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愛護我們的海濱生態

以往馬祖人民限於物資的缺乏,會到海邊採集海濱生物來食用,例如被稱為「筆架」的龜爪、「討厭」的藤壺、「海鋼盔」的笠螺、「觀音螺」的中華棘蠑螺、「毛毛蟲」或「地乳」的海葵,以及其他各種的海藻、螺貝類。在物資充沛的現在,這些生物反而成為新奇的特產。 其實當您親自來到海濱欣賞美景、觀察生物時,應能體會到前人生活的辛苦,以及這些生物在海濱求生存的能耐,會想多了解牠們在自然界中的功能與生存價值。充滿生命之美的海濱生態,值得用心去貼近,付出關心,也是關心自己。

迷你火山-藤壺
藤壺接近地面的岩壁上常會出現一大片一大片的迷你火山,其實每一個小火山都是一隻隻的藤壺。 日本笠藤壺高聳直立,大大的殼口像是隨時要準備火山
爆發。低矮平緩,殼口較小的,則是鱗笠藤壺。

日本笠藤壺 Tetraclita japonica 灰色,殼周4片殼板癒合在一起,表面有
許多隆起的縱肋,直徑約4公分。固著在中潮帶的岩壁上。節肢動物門,甲
殼綱,笠藤壺科。

 

岩縫裡的烏龜爪子-龜爪
龜爪形如其名的龜爪,雖然和藤壺是親戚,可是長得扁扁的,還有一根長長的肉柄。牠們總是躲在岩縫裡,探頭探腦地伸出頭來。牠的外表除了很像是烏龜的爪子之外,也像是用來架毛筆的筆架,或是雙手合十的手掌,因此馬祖居民都稱牠為「筆架」或「佛手」。

龜爪和藤壺都會分泌厚厚的殼板將自己密密地包住,並且以超強力的黏液固定在岩壁上,完全不怕被太陽曬而失去水分,或者擔心被海浪捲走。等到海浪打來時,才迅速地將殼口的殼板打開,伸出六對長滿鬚鬚的蔓腳,捕食水中的有機顆粒或微小的浮游生物。因此藤壺和龜爪雖然固著不動,但是水流來的時候,卻是相當地活躍呢! 龜爪 Pollicipes mitella 頭狀部有4對大殼板和24片輪生的小殼板。柄部有鱗片。固著在中高潮帶岩石的縫隙內。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鎧茗荷科。

散落四處的小斗笠-笠螺和花青螺
艷艷陽光下,龜甲笠螺、花笠螺和花青螺正頂著斗笠,在岩壁、石頭上四處找尋著微細藻類來吃。牠們的斗笠殼就像阿兵哥的鋼盔一樣,提供堅實的保護。因為造型扁平,所以匍匐在石頭上可以減少被浪打落的情形;還可以罩在石頭上,不留一點縫隙,避免日曬而使體內水分散失,或是敵人的偷襲;有的殼上面還長有藻類,能用來做偽裝。在戰地氣氛濃厚的馬祖,牠們就被稱為「海鋼盔」呢!

花笠螺 Cellana toreuma 殼長卵圓形,低平斗笠狀,殼長4公分,殼頂約位於殼長前1/3處,殼前部略窄,後部較寬,布滿細密的放射肋,殼周緣具細齒狀缺刻。殼表顏色變異大,通常為黃綠色或暗灰色,並布有不規則的紫色或褐色斑帶。殼內面為銀灰色珍珠光澤,中央區域為褐色。棲息在潮間帶中低潮帶的岩石上。軟體動物,腹足綱,笠螺科。

夾縫中求生存的紫孔雀蛤和毛貽貝
紫孔雀蛤和毛貽貝紫孔雀蛤常是成群地聚集在岩縫中。在退潮後露出的礫石堆中,偶爾會看到滿殼棕色落腮鬍的毛貽貝。紫孔雀蛤和毛貽貝都會分泌出特殊的液體,凝固成足絲,藉著一大叢的足絲緊黏在石頭表面,因此安穩地躲在礫石間的縫隙裡。像牡蠣一樣,等水流來時,才張開殼口,讓水流入,濾食水中的有機顆粒和浮游生物。

紫孔雀蛤 Septifer virgatus 殼呈楔形,殼長約4公分。殼頂尖,位於殼的最
前端,腹緣直或略凹,背緣呈弓型,後緣圓。殼表有細放射肋和輪肋,呈紫褐色,頂部常呈淡紫色,足絲孔明顯。棲息中潮帶到淺海岩礁,以足絲固著於岩縫間。廣佈於西太平洋。軟體動物,雙殼綱,殼菜蛤科。

長滿棘刺的海膽、海星和陽燧足
淺海的礁岩礫灘上,一顆顆有如水雷一般的紫海膽,是非常仔細的清道夫,總是將石頭上的藻類及碎屑刮食得乾乾淨淨。五短身材的海燕像是點綴在石頭上的彩色小星星,靜靜地吃著附著生物。礁石縫隙中有時會發現幾隻長長的、看起來毛茸茸的東西晃來晃去,其實是陽燧足正揮舞著腕,捕食有機碎屑或浮游生物。

海燕 Asterina sp. 體小,近五角形,輻長約2公分。體盤隆起,邊緣很薄,步帶溝狹窄。骨板小,呈覆瓦狀排列。棲息在低潮帶的岩石表面。棘皮動物門,海星綱,海燕科。

陽燧足 身體分為體盤及五個腕,腕細長,沒有步帶溝,腕的骨片有關節能靈活自如地運動,纏繞它物。大多數種類都躲藏在潮間帶至淺海的礁石縫隙內。

紫海膽 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幼小個體的棘常為灰褐、灰綠或紫紅色。棲息在低潮帶至淺海的岩縫中,或利用其硬棘在礁岩中挖掘洞穴,以減少海浪的沖擊與獵食者的捕食。棘皮動物門,海膽綱,長海膽科。

礫灘中的唧水筒-蛤
海瓜子蛤餐廳常見到橢圓形的海瓜子蛤,和形狀比較圓、有很多V字形花紋的歧紋簾蛤,都是安穩地居住在礫石間的小石粒中,不怕風吹浪打。只需要伸出長長的出入水管,露出兩個孔洞,靠著體內的鰓瓣帶動水流,像是唧水筒一樣,海水從入水孔進入體內,再從出水孔排出去,於是牠們就能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機顆粒,並且進行呼吸。

海瓜子蛤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殼呈長卵圓形,殼長約4公分。殼頂略向前彎曲。殼表灰黃或灰白,殼表花紋變異大。放射肋細密,與輪肋交織成網目。棲息在高潮帶到淺海的礫沙中。現成為世界性養殖種類。軟體動物,雙殼綱,簾蛤科。

橫行沙灘的痕掌沙蟹
痕掌沙蟹退潮時,沙灘上經常看到一大片散開的小沙球,通常都是痕掌沙蟹的傑作。古靈精怪的痕掌沙蟹頂著一雙大大的眼睛四處張望,走到那兒就吃到那兒,不斷地用顎腳抓取沙子,吃食其中的有機顆粒,剩下的沙子就滾成一顆顆的擬糞。當有什麼動靜的時候,就迅速地奔回洞裡,或是在洞口靜觀其變,等著再繼續大快朵頤。別看牠體型不大,挖的沙洞可以深達1公尺呢!而且有
時還會捕食小型的動物哦!

痕掌沙蟹 Ocypode stimpsoni 成群在沙灘高潮帶掘穴而居,洞口大而常有單方向散噴出的沙痕。退潮時取食泥土中的有機物、腐肉或捕食海和尚、海蟑螂等小動物。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沙蟹科。

日本女王魚 — 正鯛
正鯛科 Sparidae。 鯛科魚類有一項有趣的現象:隨著長大會行性轉變,大部分種類是先雄後雌,在馬祖海域,每年的1-4月是鯛魚的產卵季節,雌魚可以產很多次卵。而5-6月則是鯛科最肥美的捕撈旺季。近年來受到人們大量撈捕與海域遭受炸魚與污染,使得鯛魚的產量減少很多,市場價格更是節節高升。

黑鯛 Acanthopagrus schlegeli 黑鯛是鯛科家族中對水質的容忍性最強的魚類,而且也最為凶悍,會以尾鰭挖土,行動極為敏捷,產卵期在4~9月間。在馬祖產量不少,尤其以東引及亮島海域最多,也是釣客喜歡的垂釣的魚,據說它拉力頗為強悍,掙扎激烈,釣來特別過癮,而釣上岸後黑鯛會憤怒的撐開尖銳的背鰭與腹鰭和臀鰭,很容易弄傷釣魚人的手,因此抓黑鯛時要特別小心。

馬祖的海洋黃金 — 黃魚
黃魚石首魚科 Sciaenidae。石首魚科魚類極具經濟價值,是馬祖地重要的漁獲魚種。屬於肉食性魚類,喜歡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沿岸沙泥底質的海洋中,具有洄游的習性,當夏季產卵時會集體游至淺水沿岸區,東引島就是它們北上洄游的必經之路,秋季時期水溫變低,黃魚開始南下越冬至東沙島附近,於是形成了馬祖的2個黃魚季。

大黃魚 Pseudosciaena crocea 是過去馬祖討海人眼中的黃金,也是過去東引地區的主要魚種之一,可惜好景不常,因為人們的濫捕,自民國70年以後魚源就開始漸漸枯竭,目前已經很少見到。而大黃魚的頭蓋骨下方有2個像梨子形狀的超大耳石,左右各有一個,潔白晶瑩,如果耳石合而為一,則變成一個心形,而且這個心形一定還得要同一條大黃魚的左右耳石才能拼出,所以在馬祖地區又稱大黃魚的耳石為情人石,情人間常互贈以表達情意。

 

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matsu-nsa.gov.tw/Backpacker/Article.aspx?a=537

 

抓章魚活動

想知道傳統抓章魚的方法與趣味及章魚的習性?

莒光海洋觀光年誠摯邀請您一同參與此系列活動讓您在這個夏日充滿美好回憶。

 

活動時間 : 9/1日下午三點 地點 : 東莒福正沙灘舉辦,

並於活動前15分及14:45分時有專車發車接送 。誠摯邀請您一銅參與~

回到上一頁